黄河源头的第一缕晨光。 姚斌 张多钧 张浩 黄河源园区管委会 摄
保护好三江源,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是青海义不容辞而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热浪中,让全面深化改革与生态文明实现辩证统一、有序发展,省委、省政府洞察发展大势,不断深化对我省生态价值的再认识。
基于省情,衡量生态地位,结合发展实际,2015年我省向中央上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并在随后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9次会议上审议通过。
2016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花落青海大地;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向社会公布,明确至2020年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志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步入了试点发展建设阶段;
……
几年的探索实践,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蹄疾步稳扎实推进。如今,在12.31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九龙治水”格局被打破,每年将流出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滋润华夏大地。“千湖美景”重现,120余种野生动物在这里栖息生存,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就达到了11种。
以坚强的组织领导落实好“天字号”工程
在我省开展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就是要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一盘棋”中,在不断探索“青海路径”的同时,还要积累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
工作既在部署也在落实,为确保《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落到实处,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工程,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双组长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领导小组,确定由一名省委常委任常务副组长,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扎实高效地推进试点工作。
2016年4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的部署意见》,确定了8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明确了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单位,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
随后,省委、省政府召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动员大会,对试点任务进行安排部署,全面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之初确定的8个方面30项重点工作任务已完成24项,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管理体制趋于成熟,机构运行日益向好,试点效应开始凸显。
以统一的管理体制打破“九龙治水”格局
为实现国家公园范围内自然资源资产、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两个统一行使”和三江源国家公园重要资源资产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我省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建立了统一的管理体制,形成了有效的管理运行。
按照“坚持优化整合、统一规范,不作行政区划调整,不新增行政事业编制,组建管理实体,行使主体管理职责”的原则,突破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2016年6月组建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9月26日中央编办正式批复。
同时,为实现管理机构统一,从根本上解决政出多门、智能交叉、职责分割的管理体制弊端,组建了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管委会。整合了林业、国土、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机关职能,组建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具体负责实施县域内园区内外自然生态空间系统保护,统一用途管制,统一规范管理。将原来县级政府所属的森林公安、草原监理等职能部门的执法职责进行有机整合,组建3个园区管委会资源环境执法局,实行集中统一综合执法。
并对3个园区所涉及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进行大部门制改革,精简政府组成部门,由原来的20个左右精简为15个,确保园区管委会高效统一进行生态保护管理,彻底打破了“九龙治水”格局,解决了管理执法“碎片化”问题。
与此同时,还整合草原工作站、湿地保护站等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单位,设立生态保护站。国家公园范围内的12个乡镇政府增设保护管理站牌子,增加国家公园相关管理职责。
以创新的生态管护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党中央赋予我省的一项既艰巨又光荣的“生态使命”,我省就要在保护与发展中,既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还要让当地群众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发展。
辩证处理好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关系,自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我省切实强化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主体作用,坚持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在农村牧区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注重在生态保护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置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科学实施,整合草原、湿地、林地管护员制度,制定出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相关政策,在原有2554个生态管护岗位基础上,从园区范围内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新设生态管护综合公益岗位7421个,2016年9月1日起,生态管护员全部上岗,并于今年上半年扩展到“一户一岗”。截至目前,已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万元。
同时,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组织开展了马队和摩托车队远距离巡查管护,充分利用流动帐篷、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广大牧民也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使牧民由草原利用者变成了生态管护者。
以高起点的规划引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如一粒耕耘在沃土里的种子,三年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大地上收获硕果,而伴随着今年年初《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印发,我国首个国家公园建设依旧在三江源地区铿锵迈步。
作为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公园规划,总体目标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得到严格保护,满足生态保护第一要求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国家公园科学管理体系形成,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绿色发展方式逐步形成,进而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从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规划》实施,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依然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上的时代“最强音”。至2020年,国家公园体制将全面建立,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标准体系基本形成,管理运行顺畅,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到202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法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趋于完善,管理运行有序高效;到2035年,保护和管理体制机制完善,行政管理范围与生态系统相协调,实现对三大江河源头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建成现代化国家公园,成为我国国家公园的典范。
几年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青海声音”掷地有声,大家用实际行动护佑着三江源的生态环境,谱写着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华章”。(宋明慧 )